编辑出版陈云著作的历史回顾

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陈云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他对党、对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特别是他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所建立的功勋尤为卓著。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在他亲自审定的三卷文选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决定,除了继续编辑出版毛泽东的著作,还要编辑出版其他老一代革命家的著作,并成立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和它的办事机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陈云著作的编辑出版,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内部发行。

  早在1962年,当时我国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需要进行“伤筋动骨”的调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认为,这几年陈云的一些讲话对调整国民经济有指导意义,建议选编一份材料,供大家参阅。起初陈云坚决反对,后来刘少奇说,不是广为印发,只印发给中央少数同志和中央财经小组同志。于是在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邓力群主持下,选编了一本集子,题目叫作《陈云同志几年来有关经济建设的一些意见》,约5万字,提要1万多字,印了30份。这件事,刘少奇专门致信毛泽东,作了汇报。

  这本集子,摘编了陈云从1956年1月25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发言,到1961年8月8日写成的青浦农村调查报告,共15篇(这15篇的题目是:《关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应当采取的几项经济措施》《猪肉供应紧张和猪的增产问题》《财政收支平衡和市场供应的关系》《国力和建设问题——国家的财力、物力和建设的规模问题》《必须研究各种经济之间的比例关系》《关于解决吃、穿问题的主要办法》《在西北协作区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摘要)》《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从什么范围开始?》《速度和质量》《关于钢铁指标问题》《冀、鲁、豫、皖、苏五省的农业问题》《安排市场的一项措施》《关于减人和城市人口下乡的问题》《作物安排必须因地制宜》——作者注);基本反映了这些年来陈云在指导经济工作、解决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中所遇到的重大而急迫问题的思考和主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又一次面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并征得陈云同意,在1962年那本集子基础上,1980年10月由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出一本《陈云同志文稿选编》(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二年),收入文稿23篇,约12.1万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在党内发行,印数20万册,封面是白底黑字。

  编辑工作是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邓力群、副主任梅行主持下进行的。在这本文稿选编的前面,编者有一段简短的说明,指出:“这本选编,包括了陈云同志从1956年9月至1962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重要文稿。在文稿中,有一些是没有整理过的谈话记录,我们作了文字上的加工。有个别文稿,我们在文字上作了些删节、补充或修改。”“本书所收文稿,可能有重要遗漏,在编排上也会有不妥的地方,希望提出意见,以便今后补正。”

  为编辑出版这本文稿选编,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写了一篇前言。指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已经28年了。这是比过去各次革命战争更加复杂的斗争。在这一伟大的斗争中,同在革命战争中一样,我们取得了巨大胜利,也经受过严重的挫折。”“究其原因,除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有特殊情况外,根本之点,就在于遵循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反复倡导的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前言指出:“从1956年秋季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2年全面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成功到失败、再由失败到成功的反复。”

  前言还指出:“这里选编的是陈云同志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文稿”,“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稿中学到很多东西,而最需要我们学习的,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用陈云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任何领导者指导工作,应该‘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陈云原话是只唯实——作者注)。在方法上,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对各种意见、设想和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并且一定要经过反复考虑而后才作出决定。简言之,就是‘全面,比较,反复’六个字。”

  1981年3月,《陈云同志文稿选编》(一九五六——一九六二年)由“党内发行”扩大为“内部发行”,封面设计改为黄底黑字,人民出版社北京第一次印刷,印数达到32万册。

  文稿选编扩大发行之后,商业部有同志指出,收入文稿选编的《解决猪肉和蔬菜供应紧张的办法》(一九五六年九月)这篇在党的八大会议上的发言内容,不是陈云的,而是商业部副部长姚依林的。编者很快查清了这个失误。文稿是陈云办公室送过来的,是打印稿不是手稿,编者没有作进一步的核对就采用了。

  1986年6月,编辑出版《陈云文选》(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年)时,改正了这一失误。采用的是,陈云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言的一部分,题为《解决猪肉和其他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办法》,时间是1956年11月11日。这时,陈云兼任商业部部长。这篇文稿围绕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从改善人民生活出发,详细谈了粮食、猪肉、油脂和其他副食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第二本内部发行的,是1982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云文稿选编》(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这本文稿选编的,是陈云从1949年8月到1956年7月亲自起草的文稿和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共49篇,约21.4万字。在时间上,这一卷的末篇,与1980年10月编辑出版的那一卷的首篇是相衔接的。

  关于这一卷文稿的发行范围,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81年12月的批示,先发到党政军民各系统的地区、师级以上干部及财经院校和研究单位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人员,供学习之用。发行量也很大,大32开本印数为25万册,小32开本印数高达57万册。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本文稿选编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领会陈云的主要经济观点以及他的思想方法,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于1982年4月写了一篇长达1万多字的后记,作了详细说明。

  第二个阶段,公开出版。

  1983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公开出版发行《陈云文选》。从1984年到1986年的3年间,共出版发行了三本《陈云文选》,总印数达到15万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在每卷文选前面撰写了出版说明,并指出:本书所有文稿都经作者校阅过。编者对文稿中的人名、事件、地名等作了必要的注释,附在每卷文选的后面。

  1984年1月,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陈云文选》(一九二六——一九四九年),印数为8万册。这本文选,收入了陈云在这个时期的重要著作共45篇,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内容涉及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党在白区工作等各个方面,其中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又占突出的地位。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在出版说明中指出: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陈云在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凡是他所负责的工作,都按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及时地总结经验,提出切实、正确、有效的方针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贡献。

  收入这卷文选的,《辽东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教训》(1948年4月16日)一文,是陈云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的一部分。在肯定辽东土地改革工作是有成绩的基础上,用较大篇幅检查了发生“左”倾错误的表现并分析了原因,同时指出:“土改工作中的错误,主要由我负责,因我是负责指导土改的。”为此,有同志提出,当时这种错误带有普遍性,建议不选这篇文稿为好。陈云知道后表示不同意,说:“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也是有错误的,并不是一贯正确。世界上没有一贯正确的人。”

  1984年7月,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陈云文选》(一九四九——九五六年),印数为5万册。收入这本文选的,是陈云在这个时期的重要著作共52篇,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转变,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陈云在这个时期的著作,反映了我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以及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1986年6月,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陈云文选》(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年),印数为2万册。为便于老同志阅读,这卷文选还特制了500册大字本。收入这本文选的,是陈云在这个时期的重要著作共56篇,其中大量篇幅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执政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的论著。这些著作,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在出版说明中指出,按照历史进程,这本文选大体上可以分作两部分:

  从1956年9月至1962年3月,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而又遭到严重挫折时期,作者根据当时变化了的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阐述了许多重要的经济观点,提出了许多切实的主张,对于巩固建国初期的巨大成就,克服当时的严重困难,扭转被动局面,起了众所周知的重大作用。

  从1977年3月至1985年9月,这是我们党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确立和实行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时期,作者在指导和推进全党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全面调整比例失调的国民经济,按照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的优良作风等方面,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意见。

  出版说明还指出:陈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篇重要著作,是近期收集到的,暂时编在这卷文选之末,待再版时进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1935年2月或3月,陈云撰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这是中央档案馆送来请陈云确认的一份珍贵的档案。经考证,这份提纲形成于遵义会议后不久从云南省威信县到贵州省仁怀县鸭溪镇的行军途中。

  第三个阶段,再版发行。

  陈云很看重他的三卷文选。1994年5月25日,他因病住进北京医院。要身边工作人员把他的文选带去,他还想再看看。

  1994年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提出,《陈云文选》公开出版到现在已经有10年左右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陆续有新的文稿问世,有关部门也发现了一些没有收入文选的重要文稿,应该进行一次再版。

  在陈云表示同意再版后,就开始了文选的增补和修订工作。他在病床上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每天听一点需要增补的33篇文稿的内容,并嘱咐秘书要送中央常委审阅,在文选再版补充文稿送审本上用铅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时间是1995年1月19日。

  中央常委很快作了批示,表示完全同意,并相信三卷文选再版之后,对于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思想、理论、政治水平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经过修订和增补,在1984年至1986年出版的《陈云文选》三卷本基础上,由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5月出版《陈云文选》第2版一至三卷本,并按时间顺序编排,改称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新增补的文稿33篇、8万多字,绝大部分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再版后的《陈云文选》第一卷开卷篇,是1926年7月陈云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编辑的刊物《职工》第10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民族运动之过去与将来》,署名“怀民”。这个刊物是1925年8月商务印书馆大罢工胜利后创刊的。当时陈云是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的店员,参加领导了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担任发行所职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从暂时编在《陈云文选》(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年)之末、现移入《陈云文选》第一卷的4篇文稿中,作为《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的附录,收入了《随军西行见闻录》(一九三五年秋)。这是陈云为宣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5年8月在上海开始撰写,随后在莫斯科写成的一篇文章。为便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域流传,作者署名“廉臣”,并假托为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此文最早于1936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巴黎《全民月刊》上连载,同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随后,在国内多次印刷发行。

  《陈云文选》第三卷因增补文稿27篇,时间下限从第1版的1985年9月延至1994年2月。1994年2月9日,同上海市委负责同志的谈话,标题是《要维护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是收入文选的陈云最后的一篇公开言论。

  经过增补和修订的《陈云文选》三卷本,共收入作者在各个历史时期(近70年)的重要著作190篇、80多万字,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部陈云著作选集。

  正当人民出版社赶印再版的三卷文选时,1995年4月10日,陈云离开了我们。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讣告中高度评价陈云光辉的一生和作出的业绩,特别提到:“他的思想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三卷《文选》之中。他的著作是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5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陈云文选》(1-3卷)和《陈云》画册出版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陈云同志的业绩和著作,他的思想、品德和风格,属于我们伟大的党,属于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996年1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应人民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的要求,编出《陈云文选》一卷本。收入作者1949年至1994年的著作共80篇,均选自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经作者审定、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云文选》第一、二、三卷。全书着重反映陈云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理论。为便于读者阅读这些著作,编者做了题解、注释和人名索引,书末附有作者的大事年表。同年7月,香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0年后,2005年5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又编辑出版了三卷《陈云文集》,约130万字,印数5500套。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指出:陈云一生写下了大量文稿,发表过许多讲话和谈话。其中最主要的著作,已经编入《陈云文选》一至三卷。此外,还有许多重要文稿和讲话、谈话记录稿,对于深入研究陈云的生平和思想,对于继往开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很有价值的。现经中央批准,将《陈云文选》以外的重要文稿,按照精选原则,选编成《陈云文集》出版。这些文稿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

  其中,有些重要文稿,是《陈云文选》公开出版后收集到的。例如,《陈云文集》第一卷的开卷篇《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五日),是1996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我国驻俄罗斯使馆协助下,从俄罗斯国家档案部门保存的有关共产国际档案中找到的俄文记录稿(原俄文记录稿标题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五日)史平同志的报告》,“史平”是当时陈云在莫斯科的化名——作者注),经中央编译局翻译成中文的稿子。这份记录稿,详细介绍了遵义会议前后的情况,同陈云撰写的《遵义会议传达提纲》和《随军西行见闻录》一起,成为研究我们党在长征时期这一段历史的珍贵文献。

  作者简介:陈群,原陈云同志秘书,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陈云纪念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