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来源:《印记——辽宁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巡礼》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悲约凄婉,催人泪下,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唱出了中华民族危亡的悲痛和愤怒。歌中唱道:“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与近代中国屈辱而沉重的历史连在一起。1931年9月18日,这是东北沦陷、东北人民成为亡国奴的时间节点,又是中华民族拉开14年抗战序幕的历史起点,由此也成为开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标志。

  如今,每年的9月18日,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由干部群众代表共同撞响“警世钟”,全市拉响警报,车辆同时鸣笛,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勿忘国耻,时刻牢记中华民族那段充满屈辱与奋起抗战的历史。

  2013年和2014年,“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分别开设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和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两个分馆,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全国抗战类博物馆中的地位。被授予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等称号,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等荣誉,是辽宁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目前,馆藏文物达14000多件。2018年,评定国家一级文物28件/套、国家二级文物21件/套、国家三级来到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残历碑。碑体为花岗岩贴面,造型酷似一本残缺的台历。碑高18米,面阔30米,进深11米,碑面的右侧是1931年9月18日的日历,碑面的左侧刻有:“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残历碑内部为三层楼的建筑格局,这也是博物馆最早的展厅。

  从残历碑广场向北望去,一组巨大的主题为“国难”的雕塑镶嵌在陈列馆入口的墙体上。这组用46吨青铜制成的雕塑分为上下两部分,形似一张被撕裂的东北地图。上半部分主要表现东北的大好河山,松花江、长白山,长白山天池、长城烽火台等景观依稀可见;下半部分则突出体现东北沦陷后的劫难与抗争:成堆的尸体,累累的白骨,塌方的矿井,流浪的人群,在寒风中手拉小孩沿街乞讨的老妇人,五花大绑即将被日军杀害的中国士兵……这一切,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无法抹去的国难之耻。

  进入陈列馆,首先来到的是设计简洁而又寓意深刻的序厅。序厅是不等边的方形,在近450平方米的空间内,四周的墙壁全部装饰花岗岩石板,并镶嵌有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白色山脉浮雕。在灯光的映衬下,白色山脉倒映在黑色大理石地面上,墙面、地面浑然一体,营造出“白山黑水”的壮美景象,寓意着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好河山。地面的中央有一座金字塔形的铜铸卧碑,碑顶是一块红色的宝石,在寓意14年抗战的14盏灯光照射下,熠熠闪光,象征着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民族英烈浩气永存。在碑的四面,分别用中、英、俄、日文铭刻着这样一段碑文:“这是一个永远凝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日子,这一天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此后14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种种战争罪行。

  几千万中国人民生灵涂炭,无数物质财富被疯狂掠夺,中华民族的尊严被肆意践踏。从这一天起,14个春夏秋冬,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烈火燃遍华夏大地。无数中国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感天动地的抗日之歌。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却……”

  博物馆展线长918米,共展出珍贵历史照片1000余幅,文物、资料500余件(份),大小场景21个,雕塑5组,油画、国画20余幅,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和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及对我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战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整体陈列是开展国耻教育、近现代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和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