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翻译《资本论》作为一生志业

——走进江西赣州郭大力故居

来源:学习时报

  他是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是《资本论》中文全译本首译者之一。他71年的生命,有48年都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教学和宣传工作,他就是江西赣南红土地上走出去的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播者郭大力。作为一名经济学老师,我怀着崇敬的心来到三江乡斜角村,实地感受郭大力身处陋室仍坚定信念钻研马克思主义、淡泊名利铸就铮铮风骨的精神。

  这里地处三江乡一隅,形似三角形,又被南安江环绕两边,故名斜角村。从村口沿着柏油马路走过,不远处就是郭大力故居。路过水塘,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正中是郭大力右手握卷凝视远方的站姿雕像,雕像下的石座上有两行字:一行是“郭大力”,另一行是“1905年—1976年”。

  郭大力,原名郭秀勍,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县(今赣州经开区)三江乡斜角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雕像后面的郭家老宅,就是郭大力出生之地。老宅为一座两层连体的土木结构四合院,属于典型赣南客家民居,建成于1900年,共17间房,占地面积790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据介绍,2021年起,为保护、管理好郭大力故居,赣州经开区全面启动郭大力故居保护利用工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故居主体进行了修缮,并组织人员前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单位,收集郭大力生前资料及相关展品,更加系统、全面、鲜活地呈现郭大力的事迹。

  走进故居,天井中央,屹立着郭大力半身铜像。铜像后边的墙壁上镌刻着摘录《习近平在厦门》书中的一段话——“我在下乡的时候就通读过三遍《资本论》,也记了很多本笔记。我读过几个译本的《资本论》,最喜欢的是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

  这座故居一共有2层,4个展区。故居的大部分房间都设置为展室,展室墙上悬挂着郭大力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和文字介绍资料,以时间为轴加以陈列,将郭大力生平事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郭大力自幼聪慧出众,加之父亲教育严格,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青年郭大力深感要改变旧中国的面貌,亟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上海求学期间,他在书店看到英文版的《资本论》后,被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所折服,当即买下认真研读,并立下了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宏愿,决心把《资本论》完整地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人民。郭大力后来回忆这个了不起的决定时说:“我译这部书,并不是因为我已经很理解它,也不是因为我已经有了翻译的能力。1928年,国民党全面背叛了革命,红色政权已在江西建立。当时,我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

  谈到《资本论》的翻译,其中一段佳话流传至今。1927年9月,22岁的郭大力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后,曾在省立上海中学教书。因有向学生进行“赤化宣传”的嫌疑被解聘,被迫从上海来到杭州。恰巧,1928年1月,在北伐学生军教导团任政治教员的王亚南在大革命失败后,也来到了杭州,想暂时靠写小说谋生。郭大力、王亚南结识后一见如故。在郭大力的鼓励下,王亚南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后他们决定进行经济学研究包括翻译《资本论》在内的宏大计划,就此开启了鸿篇巨著《资本论》的翻译工作。

  郭大力故居阁楼里,还专门留出一个空间,安放了郭大力煤油灯下翻译《资本论》情景的蜡像,将他当年“阁楼译书”的历史场景加以定格和复原:粗糙简陋的书桌上面,摆放着纸张、笔墨、油灯,还有一本摊开的《资本论》。随着讲解员讲述“煤油灯下译巨著”这个红色典藏故事,尽管看到的是蜡像复原场景,但我们依然能够直观感受到郭大力当时在如豆微光下凝神思索和奋笔疾书身影背后,通过马克思主义真理救国兴邦的美好理想与真诚渴望。经过不懈努力,1938年8月至9月,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资本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终于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这套书的出版,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系统传播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刊登评论,盛赞他们是“翻译界一个巨大的收获”。80多年来,《资本论》全译本再版十几次,影响了几代人。毛泽东曾经多次认真阅读过郭大力、王亚南的《资本论》全译本,并细致地做了圈注和笔记。今天,我看着展柜上陈列的首版郭大力、王亚南合译的《资本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还留意到,在此后近40年的漫长岁月里,数十年如一日,郭大力多次对《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中译本进行修订,确保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走出故居,我再次徘徊驻足于塑像前的小广场。郭大力先生的塑像凝视远方。当年,郭大力之所以毅然决定翻译《资本论》并终生致力于追求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就是因为他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走出故居,我沿着郭大力目光指引的方向前进,心中充满了信仰之光。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月2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