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硬汉”周保中 肝胆相照写千秋——纪念周保中同志诞辰120周年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07日 来源: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白族,1902年2月7日,出生于云南大理湾桥村。他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经历了14年东北抗日斗争的全过程。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在听取周保中的汇报时,把东北抗联14年艰苦斗争同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及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一并列为“我党历史上三件最难的事”。1949年5月,毛泽东对东北抗联工作从总体上进行了高度评价,在为党中央起草的给东北局的电报中指出:“抗联干部领导抗联斗争及近年参加东北的斗争是光荣的,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当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今年是周保中同志诞辰12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周保中将军光辉而传奇的一生。 

 

  周保中 

 

  “定要出头” 

  在美丽的洱海边,雄伟的苍山下,有一个村庄,如诗如画,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景色宜人,那里是周保中的家乡。周保中出生时正值清朝末年,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社会萧条冷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周保中全家七口人,仅有七八亩薄田,艰难维生。 

  父母吃了一辈子没文化的苦,便将周保中送进私塾读书,之后,周保中又相继考入高小和初中。读书期间,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他产生很大影响。他知道了辛亥革命,明白了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的区别,了解到在云南有很多人追随孙中山,为国富民强勇于反抗、不怕牺牲,他们的斗争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这个少年。读到初中二年级,家乡惨遭兵匪劫难,周保中被迫辍学。在苍山脚下,他一边放牛,一边仰望天空,他看到雄鹰自由盘旋于蓝天之上,也渴望横空万里,自由翱翔。劳动之余,他更加勤奋地读书、练字,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走出农村,改变命运。1917年春节前夕,村里一位有钱人家的少爷看到擅长书法的周保中给乡亲们写春联,得到乡亲们的称赞,很嫉妒。为了奚落周保中,那位少爷在村里的大榕树上,贴出一副对联:“富贵全由命定,穷相原是天生”。早就对为富不仁者十分痛恨的周保中也回敬了一副:“再穷无非讨口,不死定要出头”。从此“定要出头”这四个大字印刻在少年周保中的脑海中,成为激励他发奋图强的原动力。 

  1917年2月,周保中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毅然从军,参加了“靖国护法”战争。5年后,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七期工兵科学习。他南征北战,屡建战功。然而,当他目睹了广大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下艰难度日后,开始重新探求革命真理。在阅读了《新青年》《救国时报》等进步书刊后,周保中的思想迅速成长。在结识了张伯简、林伯渠等共产党人之后,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转变。1927年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遭受到成立以来从未遭遇过的严重危机。7月,周保中在武汉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紧密地连在一起。1928年11月,受党组织委派,周保中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决心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中华民族遭受沉重灾难和巨大耻辱。日本野蛮侵略的炮声震撼着远在苏联的周保中的心灵。10月,周保中从莫斯科启程,辗转回国。一路上,他看到各地萧条零落的景象,特别是奉天车站站台上悬挂的日本国旗,内心十分酸楚。回到上海,周保中受党组织委派到东北从事武装抗日斗争。1932年初,周保中来到东北,在这里走过了他人生最艰险、最光辉传奇的历程。 

 

  雪白血红 

  十几年戎马生涯,周保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来到东北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任命他为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1932年春,为了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周保中深入到活动在吉东地区的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中,先后任救国军总参议、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总参谋长。1934年,他组建了绥宁反日同盟军,任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2月,反日同盟军通过收编、改编义勇军和山林队等抗日队伍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1937年9月,东北抗联第四、五、七、八、九、十军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在战场上对国家、对人民许下的承诺:“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不顾暴风烈日,雷电血雨,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 

  周保中虽出生于祖国的大西南,抗日疆场却将他磨练成“东北硬汉”。1932年10月,周保中率领救国军一部与民众武装攻打宁安县城,在攻城战斗中,他腿部受伤仍继续指挥作战。率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进县城,消灭了部分守城日军,并炸毁日军的火药库。战斗结束后,因为子弹已穿入腿骨,急需动手术。同志劝他,“这里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和器械,无法取出子弹,最好还是送你去省城的大医院吧。”周保中摇了摇头,斩钉截铁地说,“不是要做手术吗!那就干脆点,用刀子挖,拿钳子夹,我受得了。”为他做手术的战士硬是用刀子、钳子将弹头从腿骨中取了出来。10余天后,救国军再次组织攻打宁安县城。周保中腿伤未愈,再上战场。他重伤不下火线、刮骨取弹的事迹,很快在救国军中传开,这个喝过洋墨水的南方人是个令人敬佩的“东北硬汉”。 

  1938年,日本关东军总部调集三万五千多日伪军,大规模围剿东北抗联第二路军,企图在牡丹江下游山区聚而歼之。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同时计划西进与抗联十军会合与南满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取得联系,周保中与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部决定以抗联四军、五军为主力进行西征。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数万日伪军设立重重封锁线,周保中及抗联第二路军总部人员被围困在下江山林之中。周保中与战士们克服饥饿、寒冷、伤病、缺乏武器弹药、战斗伤亡等种种困难,坚持与敌人进行战斗。十多天过去,粮食吃光了,就扒树皮、挖雪里的野草充饥。水喝光了,就吃雪。数九隆冬,地窖里异常寒冷,周保中带领战士们相互撞击身体,增加热量。饥寒交迫之中,抗联战士们卧倒不起。周保中凭着微弱的体力,断断续续地讲笑话鼓舞大家。他们以超常的革命意志力苦苦坚守二十多个日夜,直到日伪军撤走。西征虽然遭受失败,但成功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西征途中,涌现出“八女投江”“十二烈士”等震撼人心的英雄壮举。 

  参加东北抗日斗争十多年的岁月里,经历的艰难困苦数也数不清,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周保中带领东北抗联战士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始终坚持敢于斗争。他们共同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渡过了东北抗日斗争最艰难的岁月,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火种不熄 

  自1939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陷入了敌人重重包围之中,面临更加险恶的严峻形势,绝大多数抗日游击根据地遭到破坏,部队也从原来的3万多人锐减到不足两千人。周保中和抗联战士们,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孤悬敌后,生存环境极其险恶,后勤补给为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英勇杀敌。 

  1942年初,东北抗联主力部队只剩1000多人,被迫转入苏联远东伯力地区,在南北两个野营进行整训。同年8月,在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队伍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这支队伍同时还被授予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旅番号,周保中任旅长。教导旅身穿苏军军服,佩戴苏军军衔,装备苏军武器,按照苏军大纲训练,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周保中带领教导旅的战士们苦练军事技术,每个人都具有爆破、发报、武装泅渡、驾驶乃至空降的作战技能。这是东北抗日战争历经10年之后幸存下来的最后一支抗日力量,也是继续点燃东北抗日烽火的宝贵火种。 

 

 

  周保中与东北抗联教导旅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军及其它盟国作战。”10日、11日,朱德连续发布对日军展开全面反攻及受降等7道命令。东北抗联教导旅的战士们备受鼓舞,积极配合苏联红军向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攻击。由于东北抗联将士对日军的战略基地、重要道路和桥梁了如指掌,苏军和抗联部队进展十分顺利,日本关东军仅十余日即土崩瓦解。 

  日本投降后,东北抗联教导旅在周保中、李兆麟的率领下,陆续进驻长春、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佳木斯、牡丹江等地,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准备迎接八路军、新四军的到来。周保中和他领导的东北抗联教导旅为在东北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开展建军、建政工作作出积极努力。 

  解放战争时期,周保中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吉林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常委、吉林省委常委等职务,为东北解放战争呕心沥血,舍生忘死。东北全境解放后,周保中离开了浴血奋战18年的关东大地,他所率领的部队全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横扫大半个中国,为全国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死而后已 

  新中国成立后,周保中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长等职。他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肃清残匪,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反霸减租,抗美援朝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业绩。成绩面前,他很少提及自己,昔日战友要他记下自己的功勋以留后人,他却说:“个人的功绩离不开党的教育和人民的支持,要写的恰恰是人民和先烈们的英雄业绩,至于自己的功劳那是微不足道的。”表现出一位优秀共产党人有功不居、高尚无私的精神风范。 

  虽然身居领导岗位,但周保中始终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做忠诚朴素的人民公仆。当时国家党政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周保中吃饭、抽烟等开支均实报实销,但是他每餐就是两三样素菜,一个星期吃一两次荤菜,并且每次用餐,如果饭菜有剩,他从来不会倒掉,总是留到下顿再吃。吸烟,他也总是把吸过的烟头积攒起来,将烟头里的烟丝卷成自制纸烟再抽。他的独生女儿读书离家很远,但是每逢星期六,女儿都是坐公交车回家,从来不搞特殊化。而且,周保中从不让女儿上干部子弟学校,目的是要让女儿多接近工农,不要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周保中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亲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周保中父母早年过世,家里仅有两个弟弟,都在农村没有工作,并且四弟还双目失明。一次,他的三弟来昆明要求哥哥给他安排个工作,当时昆明等地各行各业也都在招收职工。但是,周保中拒绝了,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没有赋予我这样的特权,我不能这样做。”之后,周保中给他买了两件土布衣服,又给了一点钱,让弟弟在昆明玩了几天后,就将弟弟送回了大理。 

  长期的战争生活,以及忘我地工作,让周保中身体不堪重负。1953年夏,严重的心脏病让周保中连端起一杯水的力气也没有了,他不得不服从党组织的决定进行疗养。在北京,他又被发现患有严重的胆结石症,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他的口头禅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1954年5月,周恩来专门到医院看望他,在叮嘱他安心养病的同时,也指示他在康复后“要抢救和整理东北抗日联军文史资料”“写抗日联军的历史”,这更成为他不顾病情、埋头工作的强大动力。自1954年下半年开始,周保中支撑着病体,以顽强的毅力,先后完成了《东北的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概况》《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编著,并饱含深情地撰写了杨靖宇、赵一曼、八女投江等抗日英雄的文章,共计7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尽了最后一丝光亮,终年62岁。 

  周保中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不畏艰苦的高尚品质、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激励着我们鼓足干劲踏上新征程,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保持革命者大无畏的奋斗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参考文献: 

  《毛泽东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8月版; 

  《东北抗日联军史》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年9月版; 

  《周保中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年8月版;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21年2月版。